小儿感冒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合理用药、观察症状和调整饮食等方式处理。感冒发烧通常由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环境温差大、交叉感染和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低于38.5℃时优先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方法。擦拭部位选择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处,避免酒精擦浴或冰敷刺激。保持室温在24-26℃,减少衣物包裹促进散热。
2、补充水分:
发热会增加水分流失,需少量多次补充温水、口服补液盐或稀释果汁。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次。观察尿量判断脱水情况,6小时内无排尿需警惕电解质紊乱。
3、合理用药:
体温超过38.5℃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避免交替使用不同退烧药,禁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
4、观察症状:
监测发热持续时间、热峰变化及伴随症状。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抽搐、皮疹、呼吸急促或精神萎靡时需及时就医。记录发热曲线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5、调整饮食:
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面条汤等。适量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食欲减退时不强迫进食,保证基础营养摄入即可。
保持居室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冷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发热期间减少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可配合小儿推拿清天河水、退六腑等手法辅助退热。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若咳嗽加重或出现耳痛等症状,需复查排除并发症。日常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等措施预防呼吸道感染。
小儿感冒期间营养调理需注重易消化、高营养食物,避免生冷油腻。适宜饮食包括米粥、蒸蛋、果蔬泥,禁忌冷饮、油炸食品及辛辣刺激物。
1、流质食物:
发热期间建议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既能补充水分又减轻肠胃负担。可添加少量盐分维持电解质平衡,避免因大量出汗导致脱水。若伴有呕吐症状,需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
2、优质蛋白:
蒸蛋羹、鱼肉泥等低脂高蛋白食物有助于免疫系统修复。蛋白质摄入量应维持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烹调时需彻底熟透。乳制品选择需观察是否伴有乳糖不耐受症状。
3、维生素补充:
胡萝卜泥、苹果泥等富含维生素A、C的果蔬能增强黏膜抵抗力。深色蔬菜应占每日蔬菜摄入量的1/2以上,水果以温热的果泥形式更利于吸收。柑橘类水果需注意可能引发的咳嗽反应。
4、水分补给:
温水、淡蜂蜜水1岁以上可缓解咽喉干燥,每日饮水量按50ml/kg计算。可适量添加梨汁、荸荠汁等具有润肺功效的饮品。避免含糖饮料加重呼吸道分泌物。
5、禁忌食物:
冰淇淋等冷冻食品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加重咳嗽症状。油炸食品和坚果类难以消化,可能引起腹胀。辛辣调味料会刺激咽喉部,延长黏膜修复时间。
感冒恢复期可逐步增加瘦肉末、软烂面条等半流质食物,保持每日5-6餐的少食多餐原则。适当进行腹部按摩促进消化,餐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变化,出现腹泻时应暂时停用高纤维食物。保证每日12-14小时睡眠时间,卧室保持50%-60%湿度有利于呼吸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