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急剧恶化的临床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急性心力衰竭可能由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严重心律失常、感染、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乏力等症状。治疗急性心力衰竭需要立即就医,通过吸氧、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方式缓解症状,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疾病可能导致心肌损伤,使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治疗包括使用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0.5毫克、静脉注射多巴胺2-10微克/千克/分钟等药物,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2、血压升高:高血压危象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引发急性心力衰竭。治疗包括使用硝普钠静脉注射0.3-10微克/千克/分钟、卡托普利口服12.5-25毫克等药物,同时控制血压。
3、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治疗包括使用胺碘酮静脉注射150毫克、电复律等方式恢复心律。
4、感染因素: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可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加重心脏负担。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静脉注射1-2克、控制感染源等方式。
5、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治疗包括停用相关药物、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静脉注射20-40毫克等方式缓解症状。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日常护理中应注意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下,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定期监测血压、心率,遵医嘱服药,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如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不适,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