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佝偻病,维生素D建议补充至2岁。婴幼儿维生素D补充时长主要与生长发育阶段、日照条件、饮食摄入、地域气候、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1、生长发育:
2岁前是骨骼快速生长期,对维生素D需求量大。出生后数周内开始补充,可有效预防钙磷代谢紊乱。早产儿、低体重儿可能需要延长补充时间至3岁。
2、日照条件:
紫外线照射不足地区需延长补充时间。冬季日照时间短或长期室内活动者,建议持续补充至3岁。高纬度地区儿童可考虑季节性补充至学龄前。
3、饮食摄入:
2岁后若饮食含丰富维生素D食物可酌情减量。强化配方奶每日摄入不足500毫升,或未规律进食鱼类、蛋黄等食物者,需维持补充至3岁。
4、地域气候:
南方多雨地区建议补充至2.5岁,北方冬季寒冷地区可延长至3岁。长期雾霾天气影响紫外线吸收时,需相应延长补充周期。
5、个体差异:
存在吸收障碍、慢性腹泻或肝肾疾病儿童需遵医嘱调整。皮肤黝黑者因紫外线穿透率低,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补充。
日常可增加富含维生素D食物如三文鱼、金枪鱼、动物肝脏的摄入,配合每天1-2小时户外活动。母乳喂养儿出生后数日即需开始补充,配方奶喂养儿需根据奶量调整剂量。定期监测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出现多汗、夜惊、方颅等表现时及时就医。2岁后仍存在维生素D缺乏高风险因素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延长补充时间。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由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钙磷代谢异常、生长发育过快及慢性疾病影响等因素引起。
1、日光照射不足:
皮肤通过紫外线照射可合成维生素D,长期室内活动或高纬度地区日照时间短会导致合成不足。婴幼儿每日需保证30分钟以上户外活动,冬季可适当延长至1小时,但需避免强烈阳光直射。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未及时添加辅食或配方奶喂养不当易造成缺乏。建议母乳喂养儿出生后两周起每日补充维生素D制剂,早产儿需加倍剂量。
3、钙磷代谢异常:
肠道吸收障碍或肾脏重吸收功能异常会影响钙磷平衡,可能与遗传性低磷血症等代谢疾病有关。这类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调节代谢。
4、生长发育过快:
早产儿、双胎儿及快速生长期婴幼儿对维生素D需求量大,常规补充量可能无法满足需要。建议每公斤体重每日补充维生素D剂量较足月儿增加20%-30%。
5、慢性疾病影响:
肝胆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活化,慢性腹泻导致吸收障碍,抗癫痫药物可能加速维生素D分解。这类患儿需定期监测血钙磷水平,必要时静脉补充维生素D。
预防维生素D缺乏需从孕期开始,孕妇每日应保证6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摄入。婴幼儿期坚持每日补充400-800国际单位,添加辅食后多选择富含维生素D的蛋黄、深海鱼等食物。学龄儿童应保证每日1-2小时户外活动,冬季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蘑菇、乳制品摄入。合并慢性疾病患者需每3-6个月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根据结果调整补充方案。哺乳期母亲也需注意自身维生素D营养状况,避免通过乳汁影响婴儿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