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致死性风险。该疾病致死率较高,主要与出血量、再出血风险、脑血管痉挛、颅内压升高以及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
1、出血量: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死性与初始出血量直接相关。大量出血可导致脑组织急性受压,引发脑疝等致命并发症。临床常用改良Fisher分级评估出血严重程度,其中3-4级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
2、再出血风险:
发病后72小时内再出血风险最高,死亡率可达50%以上。动脉瘤性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尤为突出,未及时处理的患者中约30%会在一个月内发生致命性再出血。
3、脑血管痉挛:
出血后4-14天可能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梗死。这是致死和致残的重要机制,严重痉挛患者死亡率可达20%,幸存者中半数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4、颅内压升高:
急性期颅内压急剧升高可能引发脑干功能衰竭。约15%患者会出现急性脑积水,需紧急脑室引流,未及时干预者可因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5、基础疾病:
合并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老年患者及Hunt-Hess分级4-5级的重症患者院内死亡率可达80%以上。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光,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饮食宜选择低纤维流质,避免用力排便。恢复期可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脑血管影像,监测迟发性脑积水等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头部CT、脑血管造影、腰椎穿刺、磁共振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
1、头部CT:
头部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能够快速显示脑内出血情况。急性期出血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准确率高达90%以上。对于发病6小时内的患者,CT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检查过程无创,适合急诊快速筛查。
2、脑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明确出血原因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全脑血管造影能发现90%以上的动脉瘤,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定位。检查需注射造影剂,存在一定创伤性和风险,通常在病情稳定后进行。
3、腰椎穿刺:
当CT检查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时,需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小时,脑脊液呈均匀血性,离心后上清液黄变。该检查能发现CT可能漏诊的少量出血,但属于有创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4、磁共振成像:
MRI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出血显示效果优于CT,FLAIR序列对出血敏感。磁共振血管成像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脑血管结构,适合肾功能不全患者。检查时间长,不适用于躁动或危重患者。
5、经颅多普勒:
经颅多普勒超声可无创监测脑血管痉挛,通过血流速度变化评估病情。检查简便可重复,适合动态观察血管痉挛发展。但结果受操作者经验影响较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动作。饮食以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控制钠盐摄入。恢复期可进行适度肢体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压,遵医嘱服用预防血管痉挛药物。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改变等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