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胰腺组织因胰酶异常激活导致的局部或广泛坏死,常伴随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该病主要由胆石症、酗酒、高脂血症等因素诱发,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需紧急医疗干预。
1、病因机制胆道疾病如胆总管结石可阻塞胰管开口,导致胰液逆流激活消化酶。长期酗酒会刺激胰酶分泌亢进并改变胰液成分。高甘油三酯血症超过11.3mmol/L时,游离脂肪酸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其他诱因包括胰管解剖异常、药物毒性或创伤性损伤。
2、病理分期早期为胰酶激活引起的腺泡细胞自消化,48小时内出现间质水肿和脂肪坏死。进展期坏死组织合并细菌感染形成脓毒性病灶,常见于起病后2-4周。晚期可发展为胰腺假性囊肿或脓肿,部分患者出现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3、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三项中两项即可确诊:持续性上腹痛向背部放射,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超过正常值3倍,增强CT显示胰腺坏死灶。需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超过150mg/L提示重症倾向。注意与肠系膜缺血、消化道穿孔等急腹症鉴别。
4、重症监护液体复苏首选乳酸林格液,24小时需输注3000-5000ml维持尿量。早期肠内营养通过鼻空肠管实施,蛋白质供给量1.2-1.5g/kg/d。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适用于合并急性肾损伤者。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处理感染性坏死灶。
5、手术指征经皮引流失败或器官功能恶化时,需行坏死组织清创术。微创阶梯式治疗包括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内镜下经胃引流等。开放手术仅用于广泛腹膜后感染或肠瘘患者,术后需放置多根冲洗引流管。
康复期需严格戒酒并控制血脂,每日脂肪摄入限制在50g以下。建议每3个月复查胰腺CT评估残余病灶,糖尿病筛查应持续至发病后1年。出现脂肪泻时补充胰酶肠溶胶囊,同时监测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建立包括消化科、营养科的多学科随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