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吃一粒对乙酰氨基酚片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过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肝损伤、胃肠道不适和过敏反应。治疗上需立即停药,并采取对症处理,如护肝、止吐或抗过敏治疗。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广泛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发热。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少疼痛和发热。然而,过量使用或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增加肝脏代谢负担,进而引发肝损伤。肝脏是对乙酰氨基酚代谢的主要器官,过量摄入会导致谷胱甘肽耗竭,使有毒代谢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积累,直接损伤肝细胞。胃肠道不适也是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这与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有关。过敏反应虽然罕见,但可能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治疗上,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对于肝损伤,可采取护肝治疗,如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促进肝细胞修复。胃肠道不适可通过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缓解,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过敏反应需及时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严重时需使用肾上腺素进行急救。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超剂量或长期使用,服药期间避免饮酒,以减少肝脏负担。定期监测肝功能,特别是长期用药者,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对于有肝病史或过敏史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必要时选择替代药物。合理用药是关键,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摄入,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