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性耳聋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长期未干预可能引发焦虑、社交障碍等并发症。症状与并发症主要与噪声暴露强度、持续时间及个体敏感性有关。
1、听力下降:
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受损,对鸟鸣、电话铃声等高频声音辨识困难。随着病情进展,中低频听力逐渐受累,日常对话需提高音量才能听清。职业性噪声暴露者多呈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突发强噪声可能导致单侧急性听力损伤。
2、耳鸣:
约80%患者伴随蝉鸣样或嗡嗡声耳鸣,安静环境下尤为明显。耳鸣频率常与听力损失频段一致,高强度噪声暴露后可能出现突发性耳鸣。长期耳鸣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形成耳鸣-失眠恶性循环。
3、听觉过敏:
部分患者出现对普通环境声耐受度降低,表现为对餐具碰撞、汽车鸣笛等声音产生不适或疼痛感。这与耳蜗毛细胞损伤后中枢听觉系统代偿性敏感化有关,严重者可发展为恐声症。
4、心理并发症:
长期听力障碍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社交场合因听不清对话产生回避行为。老年患者可能因沟通困难加速认知功能衰退,儿童患者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等继发问题。
5、前庭功能障碍:
高强度噪声可能损伤前庭毛细胞,出现头晕、平衡失调等症状。爆破性噪声可导致淋巴瘘,表现为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需与梅尼埃病鉴别诊断。
日常需避免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使用降噪耳塞等防护设备。建议每年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发现高频听力下降时应及时干预。饮食注意补充镁、锌等微量元素,适度进行前庭功能训练如平衡操。突发耳聋或眩晕需立即就医排除耳科急症,已确诊患者可考虑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力重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