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损伤可能与长期受压、营养不良、皮肤潮湿、活动能力下降、感觉障碍、摩擦力和剪切力等因素有关。
压力性损伤通常发生在骨突部位,长期受压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组织缺血缺氧。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皮肤修复能力。皮肤潮湿会增加摩擦力,破坏皮肤屏障功能。活动能力下降的患者无法自主变换体位,增加受压风险。感觉障碍患者无法感知不适,不能及时调整姿势。摩擦力和剪切力会损伤表皮和真皮层,加速压力性损伤形成。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
预防压力性损伤需要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减压装置,保证营养摄入,特别是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观察,早期发现皮肤发红等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