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病毒是人乳头瘤病毒的简称,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感染,主要引起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感染后可导致寻常疣、尖锐湿疣、宫颈癌等疾病。HPV病毒有100多种亚型,根据致癌性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与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相关,低危型多引起良性病变。
1、病毒特性HPV病毒属于乳头瘤病毒科,是一种无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具有严格的嗜上皮性,主要感染皮肤和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病毒通过微小损伤进入基底细胞,在细胞核内复制并随细胞分化而表达衣壳蛋白,最终形成完整病毒颗粒。不同亚型的HPV病毒对组织的亲和力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
2、传播途径性接触是HPV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非性接触传播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密切皮肤接触、共用物品等。病毒在温暖潮湿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场所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生持续性感染。
3、高危型感染高危型HPV如16型、18型、31型等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特别是宫颈癌。病毒DNA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后,E6、E7癌蛋白可抑制抑癌基因p53和Rb的功能,导致细胞周期失控和基因组不稳定。从感染到发展为宫颈癌通常需要10-20年,定期筛查可早期发现癌前病变。
4、低危型感染低危型HPV如6型、11型主要引起良性病变,常见的有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等。尖锐湿疣表现为生殖器部位菜花状赘生物,具有传染性。部分低危型感染可自行消退,但易复发。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等物理方法可去除疣体,但无法完全清除病毒。
5、预防措施接种HPV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现有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可供选择。安全性行为、避免多个性伴侣可降低感染风险。30岁以上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保持良好免疫力有助于清除病毒。感染期间应避免搔抓皮损,防止自身接种和传播。
HPV病毒感染后应避免过度焦虑,多数感染可在1-2年内被免疫系统清除。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感染期间建议使用避孕套减少传播风险,伴侣也应进行相关检查。出现可疑皮损或异常阴道出血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私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