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囊肿可能由导管阻塞、先天性发育异常、感染、创伤、肿瘤等因素引起。颌下囊肿通常表现为颌下区无痛性肿块,可能伴有局部肿胀或压迫症状。
1、导管阻塞颌下腺导管阻塞是颌下囊肿的常见原因,可能与导管结石、炎症或瘢痕形成有关。导管阻塞会导致唾液无法正常排出,逐渐在腺体内积聚形成囊肿。患者可能出现进食时颌下区肿胀,症状可自行缓解但易复发。治疗需通过超声检查明确阻塞位置,必要时行导管扩张术或结石取出术,严重者可考虑颌下腺切除术。
2、先天性发育异常部分颌下囊肿属于先天性病变,与胚胎时期鳃裂发育异常有关。这类囊肿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被发现,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包块。先天性囊肿壁多由上皮组织构成,内含黏液或浆液性液体。确诊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可选用颌下入路或口内入路手术方式。
3、感染因素颌下腺急慢性炎症可能继发囊肿形成,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可导致腺体组织破坏和导管狭窄,形成潴留性囊肿。患者可能伴有局部红肿热痛、发热等全身症状。急性期需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慢性反复发作者建议手术切除。
4、创伤因素颌下区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可能导致腺体导管断裂,唾液外渗形成假性囊肿。创伤性囊肿壁无上皮衬里,多由纤维组织包裹而成。患者有明确外伤史,囊肿大小与受伤程度相关。较小囊肿可观察随访,较大或持续增大者需手术引流或切除,术中应注意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
5、肿瘤性病变少数颌下囊肿可能由良性或恶性肿瘤引起,如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等。肿瘤压迫或侵犯导管系统可导致囊肿样改变。这类囊肿常表现为质地较硬、生长迅速的包块,可能伴有神经麻痹症状。诊断需依靠细针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治疗根据肿瘤性质选择广泛切除术或联合放化疗。
颌下囊肿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进食过硬或刺激性食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术后患者应遵医嘱进行伤口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出现囊肿突然增大、疼痛加剧或皮肤破溃时应及时就医。饮食上可适当增加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摄入,促进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