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吸氧、补液和雾化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他病毒如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也可能引发该病。病毒感染后,小气道发生炎症反应,导致气道狭窄和分泌物增多,从而引发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1、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占病例的50%-90%。该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潜伏期为2-8天,随后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逐渐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RSV感染后,病毒在支气管上皮细胞内复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气道水肿和黏液分泌增多。
2、副流感病毒也是毛细支气管炎的常见病原体,尤其是副流感病毒3型。该病毒感染后,症状与RSV感染相似,但病情通常较轻。副流感病毒感染多见于秋冬季节,传播途径与RSV相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3、腺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毛细支气管炎,尤其是腺病毒7型和21型。腺病毒感染后,病情较重,常伴有高热和全身症状。腺病毒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感染后潜伏期为5-7天,随后出现呼吸道症状。
4、鼻病毒感染是毛细支气管炎的少见原因,但也可引发该病。鼻病毒感染后,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少数患者可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鼻病毒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感染后潜伏期为1-3天。
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吸氧、补液和雾化治疗。吸氧可改善低氧血症,补液可防止脱水,雾化治疗可缓解气道痉挛和分泌物增多。对于重症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但疗效有限。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接种疫苗等。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其他病毒如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也可能引发该病,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和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