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耳朵里有耳屎可通过清理外耳道、使用滴耳液、就医取出、日常护理、避免自行掏挖等方式处理。耳屎通常由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灰尘堆积、耳道狭窄、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清理外耳道家长可用湿润的棉球轻轻擦拭孩子外耳道口可见的耳屎,避免将棉签伸入耳道深处。耳屎具有保护耳道皮肤和阻挡异物的作用,过度清理可能刺激耵聍腺分泌更多耳屎。若耳屎较硬,可先用温热毛巾敷耳廓帮助软化。
2、使用滴耳液对于硬结的耳屎,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过氧化氢溶液或橄榄油等软化剂。碳酸氢钠滴耳液能分解耵聍中的角蛋白,过氧化氢溶液通过发泡作用松动耳屎。使用时将孩子头部侧卧,滴入3-5滴药液后保持体位5分钟,每日2次连续3天。
3、就医取出若耳屎堵塞耳道引起听力下降、耳痛或耳鸣,需由耳鼻喉科医生用耵聍钩、吸引器或冲洗法取出。医生会在耳镜下观察耳屎位置,冲洗时使用37℃生理盐水避免刺激前庭器官。合并外耳道炎时可能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治疗。
4、日常护理家长应定期检查孩子耳道情况,洗澡后用毛巾擦干耳廓避免进水。避免让孩子频繁掏耳朵或使用耳机,游泳时可佩戴防水耳塞。遗传性油性耳屎的孩子需更注重清洁,但每月清理不超过1次。
5、避免自行掏挖家长不要用发卡、挖耳勺等工具自行掏挖孩子耳道,可能损伤鼓膜或外耳道皮肤引发感染。若孩子出现抓耳、摇头、听力减退等症状,可能提示耵聍栓塞,应及时就医而非强行处理。
保持孩子耳部干燥清洁是预防耳屎堆积的关键。洗澡时避免水流直接冲入耳道,洗头后及时擦干耳周。若发现耳屎呈黑褐色、伴有异味或脓液,可能提示真菌感染或中耳炎,需尽早就医。平时注意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3岁以下儿童建议每半年由专业医生检查耳道情况。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锌的海产品和坚果,有助于维持耳道皮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