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脸被划破一般不会传染疾病,但若伤口接触病原体或未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感染。皮肤破损后是否发生传染性疾病与伤口暴露环境、病原体种类及个体免疫力密切相关。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皮肤划伤多为浅表性损伤,表皮屏障破坏程度较轻。普通清洁环境下,皮肤表面定植的正常菌群通常不会导致交叉感染。家庭环境中使用的文具、玩具等物品表面病原体载量较低,通过此类物品造成的划伤传染概率较小。但需注意伤口若接触土壤、生锈金属或他人血液等可能携带破伤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的物质时,存在感染风险。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可预防细菌感染。
特殊情况下,若划伤源为被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污染的尖锐物品,或伤口暴露在狂犬病动物唾液环境中,则存在经血液或体液传播疾病的风险。这类情况需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并尽快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接种免疫球蛋白或疫苗。免疫缺陷患儿、未完成基础疫苗接种的婴幼儿更需警惕机会性感染,伤口出现红肿化脓、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儿科就诊。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家长需每日用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避免孩子抓挠结痂。恢复期间减少户外剧烈活动,饮食中增加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促进修复。若伤口较深或位于面部三角区,即使无明显感染迹象也建议就医处理,防止瘢痕形成或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