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医生 > 中医科 > 中医内科

身体虚肿是怎么回事?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身体虚肿是怎么回事?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杜永杰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一觉醒来,眼肿、面肿、手脚肿,整个人好像胀了一个码,平日的光彩不但不见,而且还疲态毕露,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未必是因为睡眠不足,其实引起身体浮肿,可以是很多原因的。



引致身体浮肿的主因是体内积存太多水分排不出去。为什么会排不出去呢?且由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说起吧。



饮食消肿法





正常来说,由食物和饮料中吸收的水分经血液和淋巴循环后会由汗腺和尿道排出体外,容易浮肿的人可能是这两个系统出了毛病。



摄取过量的盐会令水分滞留体内,也会出现浮肿现象。所以要维持水分平衡,就必须将多余的水排出体外,多吃加强水分循环的食物可帮助消肿。







还有平日要减少摄取使身体易受寒冷的食物、冷饮或增加肠胃负担的食物,因此举易使肠胃疲惫,使体内的水分滞留下来。此外,要对付浮肿,温和或有利尿作用的食物要均衡摄取,而要使胃部得到休息,晚上也应减少饮食,不应大量摄入水分。



平日多吸收钙质也能帮助排出体内由盐分产生的多余水分。含丰富钙质的食物有苹果、粟米、扁豆和硬豆腐等。此外,以下能促进水分循环和利尿作用的食物也不妨多吃。



■蒜头、红酒、提子、辣椒、鸡肉、粟米。



一些能够摄取身体热量的食物,虽有消暑作用,但吃得太多会使体温下降,冰冻的乳制品,多吃也会增加肠胃的负担,甚至酸的食物也会导致体内积水,大家要小心注意啊!



■啤酒、番茄、牛奶、乳酪、醋、梨

血管三兄弟





一般来说,身体能保持健康状态,全因体内细胞进行的分裂活动,继而排出二氧化碳和体内废物,负责运送营养和排走废物的正是血管三兄弟: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当血液循环良好时,体内水分会随着血管不停流走,使身体保持着平衡的水分。但当血液循环不好时,体内便积存多余的水分,这些水分并会在细胞里滞留着,使身体出现浮肿现象。



悄悄的它来了

虽然浮肿未必是一项严重的疾病,但也不要看轻,因为大部分的浮肿是由肾脏或心脏疾病所引致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意无意的行为也可能引致浮肿。例如当身体摄取味道过浓的食物时,便往往须伴以大量开水,如果身体不能适当地排出水分,便容易发生浮肿现象。



另一方面,经常熬夜和工作压力很大的人,会减慢身体的新陈代谢,使体内废物易于积聚。



此外,经常饮冻饮或处身冷气环境中,会使身体容易受凉,导致血液循环不佳,也会使身体出现浮肿现象。



眼部

早上睡醒时,突然发现双眼的眼盖浮肿,明明昨夜没哭过,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早上眼睛浮肿的常见原因是睡前喝水太多或饮食的盐分过高。此外,行经日子,如果经气不顺的话,眼肿会连同黑眼圈一并而来;当然睡眠不足、血液循环受影响,也会使眼部积水。



对策

依所示,用指头按眉头的搅竹、眼间的晴明、眼尾凹处的瞳子滚和承位。以呼气按、吸气放的方式进行。接着依箭头方向按摩眼窝,各做五至十次,可以消肿。



消肿小TIPS ?

眼部较干的肌肤宜选用较滋润的eyecream,较嫩的可使用eyegel,一般来说,用eyecream较易起脂肪粒。?



垫高枕头睡觉可避免水分积聚于面部或眼部。?



睡前用无名指按摩眼窝位置,有助淋巴循环,减少积水。?



睡前三小时不要喝太多水。



面部

面夹的size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可谓是恋爱生死存亡的关键。所以美颜、瘦面的功夫一点也不可少,如果早上起来,发觉面颊好像较昨晚胀了一点的话,可运用一些简单、容易的按摩方法,令其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策

用手指尖配合呼吸微微按动面颊。由耳垂边方向至鼻颊骨旁边,呼气时按下,吸气时放松(左右面颊)做十次。



消肿小TIPS

平时可多吃一些对肾脏有益的食物,如昆布、芝麻、紫菜等都对消除及预防浮肿有益。



脚部

长时间站立或过度步行,易使脚部肌肉疲劳,令血液提供的氧和营养不足,且使细胞组织、血管和淋巴管内的水分流动失去平衡,引致双脚疲劳浮肿。?



消肿小TIPS

经常坐着工作的人,应每隔一段时间转换一下姿势,或者做些舒展运动,有助血液循环。?



避免穿着紧身衣服,因为有碍血液流动。?

立即预约 极速提问

相似问题

推荐 脚和腿虚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现腿脚浮肿的病因可能有::1、心血管的疾病,比如心力衰竭等;2、呼吸系统疾病,比如肺心病;3、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4、泌尿系统,如肾炎等;5、某些药物也可引起,比如钙离子拮抗剂等。
惊!过食黄瓜易导致人体虚肿

惊!过食黄瓜易导致人体虚肿

对于肥胖的女性来说,体重上升为最怕,因而对日常饮食十分讲究,有的人甚至用各种水果代替正餐。可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肠胃疾病……对于肥胖的女性来说,体重上升为最怕,因而对日常饮食十分讲究,有的人甚至用各种水果代替正餐。可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肠胃疾病。专家指出,过食黄瓜小心虚肿。过食黄瓜小心虚肿黄瓜是一种受人欢迎的蔬菜,具有比较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还是一种家庭保健...

科普推荐 为你持续推送健康知识

朋友说治疗梅毒花了四万多可信吗
治疗梅毒的费用通常在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花费四万多元属于极特殊情况。实际费用主要与疾病分期、治疗方案、并发症处理、地区医疗定价及医保政策等因素相关。1、疾病分期:早期梅毒治疗成本较低,通常采用苄星青霉素肌注,单次治疗费用约数百元。晚期梅毒或神经梅毒需延长疗程,可能涉及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附加项目,费用可达数千元。若合并心血管梅毒等严重并发症,治疗费用会显著...
和梅毒病人一起生活应该注意什么
与梅毒患者共同生活需重点防范血液和体液传播风险,主要措施包括避免共用个人物品、规范处理伤口、安全性行为、定期血清学检测以及环境消毒。1、隔离个人物品:梅毒螺旋体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者分泌物传播。日常生活需严格区分牙刷、剃须刀、指甲剪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建议患者单独存放并使用明显标识。毛巾、浴巾等贴身织物应高温清洗并阳光暴晒消毒。2、伤口防护:接...
跟梅毒患者共用一个马桶会感染吗
与梅毒患者共用马桶一般不会感染。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病原体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极短,马桶接触不属于高危传播途径。1、传播途径限制:梅毒螺旋体在体外干燥环境中迅速失活,共用马桶座圈时,病原体难以通过完整皮肤侵入。黏膜接触或皮肤破损是必要条件,日常如厕行为不符合传播的生物学条件。2、病原体特性:梅毒螺旋体对温度、湿度敏感,在50℃环境中10...
孕妇tppa阳性会传染给胎儿吗
孕妇TPPA阳性可能传染给胎儿,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途径。传播风险与孕妇感染阶段、抗体滴度、是否规范治疗等因素相关。1、传播机制: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尤其在孕早期胎盘屏障未完全形成时风险更高。TPPA作为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指标,阳性提示当前或既往感染,需结合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如RPR判断活动性。2、孕周影响:孕16周前胎盘滋养层细胞可阻挡螺旋体穿透,...
梅毒传播途径有哪几种医源性感染
梅毒医源性感染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器官移植、医疗器械污染、职业暴露和母婴垂直传播五种途径发生。1、血液传播:输入未经严格筛查的梅毒螺旋体阳性血液或血制品是主要风险。我国现行规范要求对所有献血者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如TPPA、RPR,但窗口期感染仍存在漏检可能。临床建议对高危人群或疑似暴露者实施预防性青霉素治疗。2、器官移植:接受梅毒感染者捐赠的器官或组织可能导致...
没有不洁性生活为什么会感染梅毒
没有不洁性生活感染梅毒可能与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医源性感染、间接接触传播或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传播途径多样,需结合具体暴露史综合判断。1、母婴传播:孕妇若感染梅毒未治疗,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妊娠4个月后胎盘滋养层细胞逐渐变薄,螺旋体更易穿透胎盘屏障。新生儿可能出现Hutchinson三联征锯...
没有性生活得了梅毒是怎么引起的
没有性生活感染梅毒通常由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医源性感染、密切接触传播或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输血、共用注射器、皮肤黏膜破损接触或罕见自身免疫反应等途径传播。1、母婴传播:妊娠期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孕妇未经规范治疗时,病原体经脐带血进入胎儿循环系统,可能引发流产、死胎或新生儿肝脾肿大、骨膜炎等。孕期血清学筛查和...
梅毒一期和二期一般会有什么反应
梅毒一期和二期主要表现为硬下疳、皮疹等典型症状。一期梅毒以硬下疳为特征,二期梅毒可能出现全身性皮疹、黏膜损害等表现,具体症状包括硬下疳、梅毒疹、扁平湿疣、淋巴结肿大、脱发等。1、硬下疳:一期梅毒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硬下疳,表现为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晰,基底清洁,多发生于生殖器、肛门或口腔等部位。硬下疳具有自限性,即使不治疗也会在3-6周内自行愈合,但这不代...
隐性梅毒感染者会不会传染给别人
隐性梅毒感染者存在传染风险,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三种途径。传染性高低与感染阶段、抗体滴度水平和是否规范治疗密切相关。1、性接触传播:隐性梅毒患者虽无典型皮损症状,但生殖道分泌物仍可能含有梅毒螺旋体。未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中,黏膜接触可导致病原体传播。早期隐性梅毒感染2年内的传染性高于晚期,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高滴度者传染风险更大。2、母婴垂直传...
梅毒患者用过的坐便器有传染性么
梅毒患者使用过的坐便器一般不会传播梅毒。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或血液传播,病原体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极短,日常接触如共用坐便器的传染风险极低。1、传播途径限制:梅毒螺旋体在体外干燥环境中迅速失活,无法通过无生命物体间接传播。坐便器表面即使残留体液,病原体也难以保持活性达到传染剂量。2、存活条件苛刻:梅毒螺旋体对温度、湿度敏感,在室温下仅能存活数分钟至...
吃了八珍糕反而拉肚
食用八珍糕后出现腹泻可能与体质不匹配、食材变质、过量食用、脾胃虚弱、药材配伍不当等因素有关。八珍糕作为传统滋补食品,需根据个人体质调整用法。1、体质不匹配:八珍糕含有人参、茯苓等温补药材,湿热体质或阴虚火旺者食用后可能引发肠胃不适。中医讲究辨证施膳,建议食用前咨询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湿热体质者可改用四神汤等清热利湿的食疗方。2、食材变质:自制八珍糕若保存不当...
小孩子腰部肌肉拉伤怎么办恢复快
小孩子腰部肌肉拉伤可通过热敷理疗、限制活动、局部按摩、药物镇痛、康复训练等方式加速恢复。通常由运动过度、姿势不当、外力撞击、核心肌群薄弱、热身不足等原因引起。1、热敷理疗:伤后48小时转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使用40℃左右温水袋或专业理疗仪,注意避免烫伤。热敷能缓解肌肉痉挛,加速炎症物质代谢,配合远红外理疗仪效果更佳。2、限制活动:...
内向型人格的恋爱方式是什么
内向型人格的恋爱方式通常更注重深度连接与低社交压力环境,主要通过一对一交流、共同兴趣活动、渐进式亲密关系建立、非语言表达和独立空间保留五种方式实现情感联结。1、一对一交流:内向者在恋爱中偏好私密对话而非群体社交,通过深度沟通建立信任。选择安静的咖啡馆或居家环境进行长时间谈心,能减少社交消耗并增强情感共鸣。书面表达如信件或消息也是常见补充方式。2、共同兴趣活动...
香蕉怎么保存不容易坏掉
香蕉保存不易变质的方法主要有控制温度、减少挤压、悬挂存放、隔离催熟气体、合理挑选成熟度。1、控制温度:香蕉适宜保存在12-15℃环境中,温度低于10℃会导致表皮冻伤变黑,高温则会加速成熟。未完全成熟的青香蕉可暂时冷藏,但需用保鲜膜包裹根部减缓冷害。已成熟的香蕉建议室温阴凉处存放,避免阳光直射。2、减少挤压:香蕉受压部位易产生机械损伤,引发局部腐烂。存放时应单...
减肥中午要少吃吗
减肥期间午餐需合理控制热量,关键在于均衡搭配而非单纯少吃,需关注食物质量、进食时间和个体代谢差异。1、热量平衡:午餐热量摄入需根据全天总消耗调整。成年女性每日建议摄入1500-1800大卡,男性1800-2200大卡,午餐占比30%-35%为宜。过度减少午餐热量可能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反而不利减脂。建议使用食物秤或APP精准记录,避免隐性热量超标。2、营养结...
体检一般男性多少钱
常规男性体检费用通常在200-1500元区间,基础套餐约200-500元,含专项检查的中高端套餐约800-1500元,价格差异主要取决于项目数量、机构类型和地域消费水平。1、基础套餐:基础体检包含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三项、肾功能两项、空腹血糖、心电图和腹部B超,费用约200-400元。这类套餐适合年轻健康人群的常规筛查,社区医院或连锁体检中心常提供此类服务...
香蕉怎么保存不会烂掉呢
香蕉保存不烂的方法主要有控制温度、减少挤压、悬挂存放、包裹茎部、分开成熟度。1、控制温度:香蕉适宜在12-15℃环境中保存,温度过高会加速成熟腐烂,温度低于10℃则容易冻伤变黑。未完全成熟的青香蕉可短暂冷藏,但成熟香蕉需常温避光存放。夏季可用保鲜膜包裹后置于阴凉通风处。2、减少挤压:香蕉受压部位易产生黑斑腐烂。存放时应避免堆叠,平铺放置为佳。运输途中可用纸板...
吃辣胃疼怎么缓解疼痛
吃辣后胃疼可通过饮用温牛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穴位按摩、进食碱性食物、热敷腹部等方式缓解,通常由辣椒素刺激胃黏膜、胃酸分泌过多、胃肠痉挛等因素引起。1、饮用温牛奶:牛奶中的酪蛋白能中和辣椒素,形成保护膜覆盖胃黏膜。建议选择全脂牛奶,温度控制在40℃左右,小口缓慢饮用200-300毫升。乳糖不耐受者可改用无糖酸奶,避免空腹饮用加重不适。2、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
蜜枣怎么放时间较长一些
蜜枣延长保存时间主要通过干燥密封、低温避光、真空处理、定期检查、分装保存五种方式实现。1、干燥密封:蜜枣含糖量高易吸潮变质,需彻底晾晒至含水量低于20%后装入密封罐。传统方法可铺竹筛阴干3-5天,现代可用食品烘干机50℃处理6小时。密封容器首选玻璃罐,内层垫食品级干燥剂,罐口用蜂蜡封边能隔绝空气渗透。2、低温避光:温度每升高10℃蜜枣酸败速度加倍,建议储存在...
吃辣上火是肝火还是肺火
吃辣后上火多与肝火旺盛相关,也可能涉及肺火或胃火,具体表现与体质、食用量及配伍食物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体质偏热、辛辣刺激过度、水分摄入不足、作息紊乱、基础疾病诱发等。1、肝火上炎:肝火旺盛是吃辣后最常见的反应,表现为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口苦咽干。中医认为辛辣入肝经,过量刺激会导致肝阳上亢。可饮用菊花决明子茶清肝泻火,配合太冲穴按摩疏导气机。若伴随失眠多梦,需...

科室问题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

最新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