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肌肉萎缩的形成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外伤以及病理因素。针对不同原因,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运动康复等。
1、遗传因素
肌肉萎缩可能与遗传性疾病有关,例如肌营养不良症(DMD)。这类疾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肌肉纤维逐渐退化。遗传性肌肉萎缩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表现为肌肉无力、行走困难等。基因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手段,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可通过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延缓病情进展,并结合物理治疗维持肌肉功能。
2、环境因素
长期缺乏运动或营养不良是导致肌肉萎缩的常见外部原因。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使肌肉得不到充分使用,逐渐退化。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也会影响肌肉的修复和生长。改善方法包括增加运动量,如进行力量训练、有氧运动,同时保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3、生理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和功能会自然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肌肉减少症”。老年人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和代谢减慢,更容易出现肌肉萎缩。预防和改善措施包括定期进行抗阻训练(如举重、弹力带练习),以及补充富含亮氨酸的蛋白质(如乳清蛋白),以促进肌肉合成。
4、外伤
肌肉或神经损伤可能导致局部肌肉萎缩。例如,骨折后长期制动或神经受损(如坐骨神经损伤)会使相关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康复治疗是关键,包括电刺激疗法、按摩和渐进性运动训练,以恢复肌肉功能。
5、病理因素
某些疾病也可能引发肌肉萎缩,如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神经系统疾病,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这些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肌肉功能。治疗方法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或通过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改善肌肉状态。
肌肉萎缩的原因复杂多样,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早期诊断和干预是关键,建议在出现肌肉无力或萎缩症状时及时就医,通过专业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