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肚子里有虫可通过观察粪便虫体、肛周瘙痒、腹痛腹胀、食欲异常、体重下降等症状初步识别,确诊需依靠粪便检查或血液检测。肠道寄生虫感染通常由蛔虫、蛲虫、钩虫等引起,儿童及卫生条件较差地区人群更易发生。
1、粪便虫体肉眼可见粪便中白色线状或节片状虫体是直接证据。蛔虫成虫长约15-35厘米,蛲虫约0.5厘米,绦虫节片呈米粒样。发现虫体后可用干净容器取样送检,避免徒手接触。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物。
2、肛周瘙痒蛲虫夜间爬至肛周产卵会导致剧烈瘙痒,儿童可能因抓挠引发局部皮炎。家长可在孩子入睡后2-3小时用透明胶带粘取肛周皮肤送检虫卵。这种情况需全家同步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双羟萘酸噻嘧啶颗粒、伊维菌素胶囊等。
3、腹痛腹胀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可能引发脐周阵发性绞痛,绦虫感染可能导致肠梗阻样胀痛。若伴随呕吐黄绿色液体或粪便带血,需警惕胆道蛔虫症等并发症。医生可能开具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痉挛,配合阿苯达唑混悬液驱虫。
4、食欲异常部分患者出现暴食却体重减轻,钩虫吸血可能导致异食癖。儿童可能突然拒食或频繁喊饿。这类症状需与甲亢、糖尿病等鉴别,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即可确诊。营养支持可配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改善异食癖。
5、体重下降长期寄生虫感染会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儿童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严重钩虫感染可引起贫血性水肿。需检测血红蛋白水平,除驱虫治疗外可补充蛋白粉和富马酸亚铁颗粒。群体生活者应进行预防性驱虫。
预防肠道寄生虫需注意饮食卫生,蔬菜水果要浸泡洗净,肉类彻底煮熟,避免饮用生水。儿童应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幼儿园定期进行环境消毒。疫区旅行后或饲养宠物者建议每年做一次粪便寄生虫筛查,出现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避免自行服用驱虫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