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贴一般在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效果较好。入伏贴属于中医冬病夏治的疗法,通过在三伏天阳气最旺盛时贴敷药物,借助自然阳气增强药效,主要用于改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
初伏通常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此时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贴敷可帮助体内阳气生发,适合调理呼吸系统疾病。中伏处于大暑与立秋之间,气温达到峰值,此时贴敷药物吸收效果最佳,对关节冷痛、脾胃虚寒等症状改善明显。末伏在立秋后,虽气温略有下降,但余热仍存,此时贴敷可巩固前两次疗效,尤其对冬季易发的咳喘症状有预防作用。具体贴敷时间需根据当年节气变化调整,通常每伏贴1-3次,每次间隔7-10天,连续贴敷3年为完整疗程。
贴敷期间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汗液浸湿药贴。贴敷后可能出现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灼热感,属正常药物反应,若出现水疱或剧烈瘙痒需立即取下。孕妇、皮肤溃烂者、发热患者及阴虚火旺体质者不宜贴敷。贴敷后6小时内不宜洗澡,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可配合艾灸或穴位按摩增强疗效。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贴敷,根据个体体质调整穴位与药物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