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不治疗可能引发腹腔感染、脓肿形成、肠梗阻、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病情发展通常经历局部炎症扩散、化脓穿孔、腹膜炎、全身感染等阶段。
1、局部感染加重:
未治疗的阑尾炎会导致炎症持续扩散,阑尾壁出现充血水肿。此时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加重,伴有发热和白细胞升高。需及时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甲硝唑等进行抗感染治疗。
2、阑尾穿孔:
炎症进展可能造成阑尾壁坏死穿孔,脓液流入腹腔。患者会出现全腹剧烈疼痛、板状腹等腹膜刺激征。这种情况需紧急手术切除阑尾并腹腔冲洗,术后需静脉营养支持。
3、腹腔脓肿:
穿孔后脓液被大网膜包裹可能形成局限性脓肿。表现为持续高热、右下腹包块,超声或CT可确诊。除抗生素治疗外,较大脓肿需在影像引导下穿刺引流。
4、弥漫性腹膜炎:
感染扩散至整个腹腔会引起剧烈腹痛、呕吐、休克等全身中毒症状。需立即剖腹探查,清除感染源并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进入重症监护。
5、门静脉炎:
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细菌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形成脓肿。表现为寒战高热、肝区疼痛、黄疸,死亡率较高。需长程强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行肝脓肿引流术。
阑尾炎患者急性期应禁食,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剧烈运动以防阑尾穿孔,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促进肠蠕动。术后两周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出现发热或腹痛加剧需立即返院复查,慢性阑尾炎患者建议择期手术切除以防急性发作。
阑尾炎通常建议优先选择微创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医疗条件等因素,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而传统开腹手术在特定情况下仍有应用价值。
1、微创优势: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目前主流微创方式,通过3-4个0.5-1厘米小切口完成操作。术后疼痛轻,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可缩短至2-3天,切口感染率低于1%。尤其适合肥胖患者、育龄女性及老年患者。
2、开腹适应症:
当出现阑尾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腹腔严重粘连或合并其他需开腹处理的急腹症时,仍需选择传统开腹手术。开腹手术视野更开阔,便于彻底清理腹腔脓液,手术时间相对更短。
3、术后恢复:
微创手术患者术后6小时即可下床活动,1周内可恢复轻工作;开腹手术需卧床1-2天,完全恢复需2-3周。两种术式均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微创手术用药周期通常更短。
4、费用差异:
腹腔镜手术费用较开腹手术高20-30%,主要因耗材成本增加。但综合考虑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等因素,总体医疗支出可能更低。医保报销比例因地而异。
5、特殊人群:
儿童患者首选微创手术以减少心理创伤;孕妇妊娠中期可谨慎选择腹腔镜手术;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者需评估麻醉风险。无论何种术式,发病后72小时内手术效果最佳。
术后应注意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但需尽早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出现发热、持续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复诊。定期随访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监测有无残余感染或并发症。康复期间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