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实验室检测、神经系统评估及基因检测等方式诊断。颅内肿瘤可能由遗传因素、电离辐射、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暴露或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1、影像学检查头部CT和核磁共振是诊断颅内肿瘤的主要影像学手段。CT能快速显示肿瘤位置和钙化灶,核磁共振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增强扫描有助于判断肿瘤血供情况,弥散加权成像能辅助鉴别肿瘤性质。
2、病理活检通过立体定向穿刺或开颅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类型、分级及分子特征,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常见检查包括常规染色、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检测。
3、实验室检测脑脊液检查可发现肿瘤标志物和异常细胞,血液检查能评估全身状况和肿瘤相关指标。某些特定类型肿瘤如生殖细胞瘤,可通过检测甲胎蛋白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辅助诊断。
4、神经系统评估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可定位肿瘤部位,神经心理学测试能评估认知功能损害程度。视野检查、听力测试等专科检查有助于判断特定脑区功能状态,为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5、基因检测对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测序可发现驱动基因突变,如IDH突变、1p/19q共缺失等。这些分子特征不仅有助于诊断,还能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指导靶向治疗选择。
确诊颅内肿瘤后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外伤,按医嘱规范治疗。出现头痛加重、呕吐或意识改变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就医。康复期可进行适度认知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必要时寻求专业康复指导。心理疏导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