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典型表现主要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骨折风险增加、活动受限等。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可能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上升。
1、腰背疼痛骨质疏松患者常出现腰背部持续性钝痛,疼痛可能沿着脊柱向两侧扩散,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加重。这种疼痛与椎体微骨折或骨小梁结构破坏有关,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活动。疼痛通常在休息后缓解,但随病情进展可能转为持续性。
2、身高变矮骨质疏松会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使脊柱缩短。患者可能在数年内身高降低超过3厘米,这是骨质疏松进展的重要信号。椎体骨折多为静息性,可能无明显外伤史,常见于胸腰段脊椎。身高变矮常伴随脊柱后凸畸形。
3、驼背多发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表现为驼背或"老年性驼背"。胸椎骨折会使上身前倾,腰椎骨折可能加重腰部前凸。这种畸形会改变身体重心,增加跌倒风险,进一步加剧骨折概率。
4、骨折风险增加骨质疏松患者轻微外伤即可发生骨折,常见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和肋骨。髋部骨折危害最大,可能导致长期卧床。骨折风险与骨密度值直接相关,骨密度每降低1个标准差,骨折风险增加约2倍。
5、活动受限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和骨折会导致活动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因害怕骨折而减少运动,形成恶性循环。长期活动不足会加速骨量丢失,肌肉萎缩,平衡能力下降,进一步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患者应保证每日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适量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注意居家环境安全,预防跌倒,使用辅助工具时需确保稳定性。出现持续背痛或身高明显变化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