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可通过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等中医方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与脾肾阳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水肿、蛋白尿、乏力等症状。
1、中药汤剂根据证型选用不同方剂,脾肾阳虚者可选用真武汤加减,含附子、茯苓等温阳利水药材;湿热内蕴者可用八正散加减,含车前子、瞿麦等清热利湿成分;气阴两虚者常用参芪地黄汤,含人参、黄芪等益气养阴药物。需由中医师辨证后调整组方,每日1剂水煎分服,连续治疗2-3个月观察疗效。
2、中成药黄葵胶囊具有清热利湿功效,适用于湿热型蛋白尿;肾炎康复片含黄芪、白术等,可改善脾肾气虚型水肿;百令胶囊含发酵冬虫夏草菌粉,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服用时需避开辛辣食物,肝肾功异常者应减量,出现胃肠不适需停药复诊。
3、针灸疗法选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补法针刺配合艾灸,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可配合耳穴贴压肾、膀胱、内分泌等区域。针灸能调节水液代谢,改善肾血流量,但皮肤感染、凝血障碍者禁用,针刺后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4、饮食调理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6-0.8克/公斤体重,优选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水肿者每日食盐不超过3克,多食冬瓜、赤小豆等利水食材。忌食腌制食品及动物内脏,尿酸高者需限制嘌呤摄入。可适量饮用玉米须、黄芪代茶饮。
5、运动疗法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柔和运动,每日练习30分钟以内,以微微汗出为度。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水肿明显时以卧床为主,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冬季注意保暖,运动前后监测血压变化,出现心悸气短立即停止活动。
中医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配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若出现严重水肿、血尿或肌酐快速上升,应及时结合西医治疗。中药汤剂宜饭前温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不同证型需采用个性化调理方案,建议每2周复诊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