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在CT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受压变形、基底池消失或狭窄、脑沟回消失及脑组织密度改变等特征。脑疝通常由颅内压增高引起,需结合临床症状及时干预。
中线结构移位是脑疝最常见的CT表现,可见大脑镰下疝时透明隔、第三脑室向对侧偏移,小脑幕切迹疝时中脑受压变形。脑室系统受压变形多表现为患侧侧脑室变窄或闭塞,对侧脑室扩张。基底池消失或狭窄多见于小脑幕切迹疝,鞍上池、环池等关键脑池空间被疝出脑组织占据。脑沟回消失提示局部脑组织肿胀或受压,常伴随脑组织密度减低或增高。密度改变可能与脑水肿、出血或梗死相关,如弥漫性脑水肿呈低密度影,出血灶呈高密度影。
脑疝患者需绝对卧床并保持头高位,避免咳嗽、用力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采用呋塞米片辅助脱水。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行去骨瓣减压术或脑室穿刺引流术。日常应密切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生命体征,限制液体入量,维持电解质平衡。出现头痛加剧、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