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血一般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辅助等方式消除,主要有冷热敷交替、外用药物、口服药物、按摩理疗、适度运动等方法。淤血多由毛细血管破裂导致,通常伴随局部肿胀疼痛。
1、冷热敷交替淤血形成24小时内应采用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患处,每次不超过15分钟,可收缩血管减少渗血。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吸收,温度控制在40℃左右为宜。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
2、外用药物可遵医嘱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或肝素钠乳膏抗凝血消肿。中药制剂如红花油、跌打万花油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涂抹时需避开破损皮肤,每日2-3次轻柔按摩至吸收。
3、口服药物严重淤血可配合口服云南白药胶囊促进瘀血消散,或血府逐瘀胶囊改善微循环。地奥司明片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用前需排除出血性疾病,服药期间观察有无胃肠道不适等反应。
4、按摩理疗淤血稳定后可采用轻手法按摩,沿静脉回流方向由远端向近端推揉,配合红外线照射效果更佳。注意急性期禁止按摩,糖尿病患者慎用热疗,理疗频次以每日1次为宜。
5、适度运动肢体淤血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活动,如握拳放松、踝泵运动等,通过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二次损伤,运动时穿戴弹力袜或护具有助于保护患处。
消除淤血期间应保持患处抬高,避免压迫碰撞。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深色蔬菜,有助于血管修复。若淤血范围持续扩大、伴随剧烈疼痛或皮肤发黑,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情况,应立即就医。恢复过程中禁止饮酒及服用抗凝药物,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