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肌强直是一种肌肉松弛障碍的病态现象,表现为骨骼肌在随意收缩或物理刺激引起收缩后,不能立即放松的现象。
先天性肌强直因Thomsen(1876)详细地描述了他本人及其家族的四代患者,而被称为Thomsen病。男女均可受累,为七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因
原因是由于肌膜对氯离子通透性减低而引起。
临床表现
1、患者临床症状不一,可以自觉无症状,至严重肌强直及肌无力。
2、较严重者自婴儿期或儿童期开始出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至成年期趋于稳定。
患者全身肌肉肥大而貌似运动员,但动作笨拙,静止不动、寒冷和受惊均可使症状加重,温暖、反复运动可使肌强直症状减轻。叩诊锤叩击肌肉时,肌肉出现局部凹陷或呈肌球状,称叩击性肌强直,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咀嚼第一口后,张口不能;久坐后,不能立即站起;静立后,起动困难,不能起步;握手后,不能松手;发笑后,表情肌不能立即收住;打喷嚏后,眼睛不能睁开而引起他人的惊异等。严重者,跌倒时不能以手去支撑,状如门板样倾倒。
辅助检查
肌电图检查:患者肌肉自主收缩或受机械刺激后出现节律性放电。波幅通常为10微伏~1毫伏,频率为25~100赫兹,放电过程中波幅和频率逐渐衰减,扩音器可传出类似“飞机俯冲或摩托车减速”的声音。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外表,握手后不能立即松开,以及直接叩击肌肉可引起肌肉持续的收缩等症状,多可明确诊断。典型的强直放电的肌电图、家族史等对诊断很有帮助。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萎缩性肌强直:多在青春期后发病,有肌萎缩,肌力明显减弱,并有内分泌及营养障碍。
2、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三组症状,前两者更突出,有白内障、脱发和内分泌功能障碍。
3、先天性副肌强直症:幼年起病,重复肌肉运动后,肌强直症状不见减轻反而加重者,无肌萎缩,肌肥大不明显。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能对症治疗,可采取膜系统稳定药,如美西律100mg每日3次;苯妥英钠0.1克,每日3次;普鲁卡因酰胺1克,每日4次;或奎宁0.3克,每日3次;这类药物能促进钠泵活动,降低膜内钠离子浓度以提高静息电位,从而改善肌强直状态。但有心脏传导阻滞者,忌用普鲁卡因酰胺和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