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引起。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的疾病包括消化道溃疡、痔疮、月经量过多、慢性肾病、炎症性肠病等。治疗需针对病因,补充铁剂、调整饮食或治疗原发病。
1、消化道溃疡
消化道溃疡可能导致慢性出血,长期失血会消耗体内的铁储备,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治疗上需使用抗酸药物(如奥美拉唑)、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以纠正贫血。
2、痔疮
痔疮反复出血会导致铁丢失增加,尤其是内痔出血不易察觉,长期可能引发贫血。治疗方法包括局部用药(如马应龙痔疮膏)、手术切除(如PPH手术)以及口服铁剂(如多糖铁复合物)补充铁元素。
3、月经量过多
女性月经量过多(如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导致铁丢失增加,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激素药物(如避孕药)调节月经,或手术切除肌瘤。同时补充铁剂(如富马酸亚铁)和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菠菜)。
4、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患者因肾功能减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贫血。治疗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如EPO)注射,同时补充铁剂(如右旋糖酐铁)和维生素B12。
5、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同时肠道出血也会导致铁丢失。治疗需使用抗炎药物(如美沙拉嗪)、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控制病情,并补充铁剂(如葡萄糖酸亚铁)。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需结合病因,针对性补充铁剂和调整饮食。对于慢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监测血红蛋白和铁蛋白水平,确保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