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受压部位、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式不同。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症状,脊髓型颈椎病则以脊髓受压症状为主。
1、受压部位: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压迫神经根所致,病变多发生在颈椎4-7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则是由于颈椎退变导致椎管狭窄,直接压迫脊髓,常见于颈椎3-7节段。
2、症状表现: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单侧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和无力,症状沿神经根分布区域放射。脊髓型颈椎病则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步态不稳、精细动作障碍等脊髓受压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3、体格检查:
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出现特定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脊髓型颈椎病则表现为病理反射阳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
4、影像学表现: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磁共振成像上可见神经根受压征象。脊髓型颈椎病在磁共振成像上可见脊髓受压、信号改变等表现,X线片可见椎管狭窄。
5、治疗方式:
神经根型颈椎病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颈椎牵引、药物治疗等。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多数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防止病情进展。
对于颈椎病患者,建议避免长时间低头、保持正确坐姿,可进行颈部肌肉锻炼如米字操等。睡眠时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避免颈部受凉。饮食上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适当进行游泳、羽毛球等有助于颈椎健康的运动。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出现四肢无力、行走不稳等脊髓受压表现时需立即就诊。
脊髓型颈椎病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磁共振成像显示脊髓受压或信号异常。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神经功能评估、电生理检查及鉴别诊断综合分析。
1、临床表现:
患者多出现进行性四肢麻木无力、步态不稳、精细动作障碍等典型脊髓压迫症状。早期可表现为手部笨拙、扣纽扣困难,后期可能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症状呈自上而下发展特点,与颈椎退变节段相符。
2、影像学特征:
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或后纵韧带骨化对脊髓的压迫程度,T2加权像常见脊髓内高信号改变。CT可辅助观察骨性结构异常,X线片能评估颈椎序列和稳定性。
3、神经功能评估:
体格检查可见病理反射阳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系统可量化脊髓功能状态,Hoffmann征和Babinski征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4、电生理检查:
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能客观反映脊髓传导功能损害,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或波幅降低。肌电图有助于鉴别周围神经病变,明确病变定位。
5、鉴别诊断:
需排除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脊髓肿瘤等疾病。结合病史特点、症状演变规律及辅助检查结果可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漏诊。
确诊脊髓型颈椎病后应避免颈部剧烈活动,睡眠时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保持颈椎中立位。日常可进行颈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缓慢收下巴动作,增强颈椎稳定性。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深绿色蔬菜,适量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海鱼。症状进展时需及时复诊评估手术指征,术后康复期应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颈部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