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女性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的生理现象,主要由卵巢激素调控,具有繁殖功能准备、代谢废物清除等作用。月经周期通常涉及卵泡发育、排卵、黄体形成、内膜增生与脱落四个阶段,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精密调控,异常表现可能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甲状腺功能紊乱等疾病。
1、生理机制月经本质是生殖系统为妊娠准备的周期性重置过程。卵泡期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厚,排卵后黄体分泌孕激素使内膜血管化。未受孕时黄体萎缩,激素水平骤降导致内膜螺旋动脉痉挛坏死,功能层组织崩解形成经血,含血液、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阴道上皮细胞。正常经量20-60毫升,持续3-7天。
2、周期调控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前者促进卵泡发育及雌激素分泌,后者触发排卵并促使黄体形成。雌孕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激素分泌,形成28±7天的周期节律。初潮多在10-16岁出现,绝经年龄通常45-55岁。
3、代谢功能经期铁流失可刺激造血功能更新,周期性内膜脱落有助于清除潜在病变细胞。经血中含纤维蛋白溶解酶防止凝固,前列腺素促进宫缩排出内膜,但过量可能引发痛经。子宫内膜干细胞定期再生可维持组织年轻态。
4、异常识别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经期超过7天、经量超过80毫升或点滴出血均属异常。剧烈痛经、血块直径超2.5厘米、经间期出血可能提示子宫腺肌症、粘膜下肌瘤或凝血障碍。突然闭经需排除妊娠、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或垂体瘤。
5、健康管理经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及盆浴,建议使用棉质透气的卫生用品并2-4小时更换。适量补充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铁食物,疼痛时可热敷下腹部。记录月经周期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持续紊乱需进行性激素六项、超声等检查。
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激素平衡,经期抵抗力下降需注意保暖防寒。过度节食或肥胖均可干扰月经,体重指数建议控制在18.5-23.9。每年妇科检查应包括宫颈癌筛查与盆腔超声,40岁以上女性建议定期检测抗缪勒管激素评估卵巢储备功能。出现严重贫血、进行性痛经或异常出血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