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中出现血块可能由子宫内膜脱落速度过快、子宫收缩异常、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月经血块通常与激素水平波动、经量过多或妇科疾病有关,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
1、子宫内膜脱落速度过快月经期子宫内膜大面积快速脱落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来不及完全分解凝血物质,容易形成暗红色或紫黑色血块。这种情况多与短期内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或寒冷刺激相关,一般血块体积较小且无伴随症状。建议经期避免过度劳累,适当热敷下腹部促进血液循环。
2、子宫收缩异常子宫平滑肌收缩力减弱会导致经血滞留宫腔,血液凝固后排出即呈现块状。常见于久坐不动、子宫位置异常或产后女性,可能伴有下腹坠胀感。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量,必要时可使用益母草颗粒等中成药调节宫缩。
3、子宫肌瘤肌壁间或黏膜下肌瘤会改变宫腔形态,影响经血排出效率,导致大量血块伴随月经量增多。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桂枝茯苓胶囊可缓解症状,较大肌瘤需行肌瘤剔除术。
4、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织导致前列腺素分泌异常,引发子宫强烈收缩和经血淤积,血块常呈巧克力样且痛经明显。腹腔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地诺孕素等药物可抑制内膜生长,重症需手术清除病灶。
5、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友病等疾病会降低血液凝固能力,但某些特殊情况如维生素K缺乏反而可能促进血块形成。这类患者往往伴有皮肤瘀斑或牙龈出血,需进行凝血四项检查。根据具体病因补充凝血因子或调整抗凝方案。
日常应注意记录血块出现频率、大小及伴随症状,经期保持每日8杯饮水量以稀释血液黏稠度。增加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和维生素K的食物摄入,避免经期摄入酒精或抗凝药物。若血块持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或伴随严重腹痛、异常出血,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适度进行瑜伽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应避免经期高强度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