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超声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和心肌活检。
1、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基础检查手段,能够捕捉心脏电活动的异常表现。典型表现包括频发室性早搏、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图形。部分患者可呈现左心室肥厚或非特异性ST-T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反映心肌结构重构。
2、动态心电图监测:
通过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连续心电记录,可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动态监测能评估心律失常负荷,记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形态特征。对于阵发性心律失常患者,动态心电图可捕捉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发作事件。
3、心脏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显示心室扩大、室壁运动异常和收缩功能下降等表现。三维超声能更准确测量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随访检查可观察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
4、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具有优越的组织分辨能力,可识别心肌纤维化、瘢痕形成等特征性改变。延迟钆增强显像能显示心肌损伤范围和程度,有助于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
5、心肌活检:
心内膜心肌活检可获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直接观察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和间质纤维化等改变。活检结果可为确诊提供组织学依据,但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确诊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后,患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饮食宜清淡,限制钠盐摄入,适当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色蔬菜。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心功能和心律失常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病情稳定者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以不诱发心悸胸闷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