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瓷牙崩裂可能由咬合压力过大、材料缺陷、粘接失败、牙体预备不足或外力撞击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咬合、更换修复体、重新粘接、修正牙体形态或保护修复体等方式处理。
1、咬合压力过大长期咀嚼硬物或存在夜磨牙习惯会导致修复体承受超过设计阈值的咬合力。全瓷牙虽然硬度接近天然牙,但持续高负荷可能引发内部微裂纹扩展,最终表现为崩瓷。临床可见修复体表面出现星状裂纹或局部缺损,伴随咀嚼疼痛。需通过调磨对颌牙尖、佩戴咬合垫分散压力,严重时需更换氧化锆等高强度材质修复体。
2、材料缺陷全瓷牙在烧结过程中若存在气泡夹杂或冷却不均,可能形成内部应力集中区。这类缺陷在修复体使用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温度变化或轻微外力作用会突然发生碎裂。典型表现为修复体边缘呈贝壳状断裂面,碎片边缘锐利。需通过数字化扫描确认缺陷范围,采用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等更稳定材料重新制作。
3、粘接失败牙体表面污染、粘接剂固化不全或边缘封闭不良会导致修复体与基牙间出现微渗漏。唾液渗透产生的液压效应可能逐步破坏粘接界面,最终引发修复体松动崩裂。常见于修复体整体脱落伴粘接面残留,基牙可见继发龋坏。处理需彻底清除旧粘接剂,采用磷酸酸蚀结合树脂水门汀进行二次粘固。
4、牙体预备不足基牙预备时未留出足够修复空间,会使全瓷牙最小厚度低于安全标准。过薄的瓷层在功能运动中容易发生弯曲断裂,多见于修复体舌侧或切端出现垂直向裂纹。需通过追加牙体磨除或改用金属烤瓷冠修复,确保修复体各部位厚度达到1毫米以上。
5、外力撞击运动外伤或意外磕碰产生的瞬间冲击力可直接导致全瓷牙碎裂。这类损伤往往伴有明显外伤史,修复体多呈现粉碎性断裂,可能合并牙周膜震荡或牙根折裂。急诊处理需拍摄根尖片排除根折,碎片完整时可尝试用复合树脂暂时粘接,后期需重新取模制作。
全瓷牙崩裂后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使用患侧咀嚼防止损伤加重。日常应避免用修复牙咬硬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评估修复体状态。夜间磨牙患者需长期佩戴软质咬合垫,运动员等高风险人群可考虑使用运动护齿。修复后建议每半年复查咬合关系及边缘密合度,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可显著延长修复体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