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娩出后首选的处理是清理呼吸道并评估生命体征。新生儿出生后的关键步骤包括呼吸道清理、保暖、脐带处理、阿普加评分和母婴接触。
1、清理呼吸道:
新生儿娩出后应立即用吸球或吸痰管清除口鼻腔内的羊水和黏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操作时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若发现胎粪污染羊水,需在声门暴露下进行气管内吸引。
2、保暖处理:
将新生儿置于预热的辐射台上,用温暖干燥的毛巾快速擦干全身,头部需戴帽保暖。低体温可能引发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窘迫,维持36.5-37.5℃的体表温度对早产儿尤为重要。
3、脐带处理:
在脐带搏动停止后约出生后1-3分钟进行断脐,使用无菌器械离断,并用消毒纱布包扎残端。延迟断脐可增加新生儿血容量,降低贫血风险,但对存在窒息需复苏者应即刻断脐。
4、阿普加评分:
在出生后1分钟和5分钟进行阿普加评分,评估心率、呼吸、肌张力、反射和皮肤颜色五项指标。8-10分为正常,4-7分需刺激复苏,0-3分需立即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
5、母婴接触:
完成初步处理后应尽早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将新生儿俯卧于母亲胸前。早期接触能稳定新生儿生命体征,促进母乳喂养,减少低血糖发生,并有助于建立亲子依恋关系。
新生儿护理需持续监测体温、呼吸和肤色变化,出生后6小时内应完成维生素K1肌注预防出血性疾病。提倡纯母乳喂养,首次哺乳宜在出生后1小时内进行。注意观察脐部有无渗血或分泌物,每日用75%酒精消毒残端。出现呼吸急促、呻吟、发绀或喂养困难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急性脑卒中首选头部CT检查。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方法主要有头部CT平扫、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颈部血管超声、心电图检查。
1、头部CT平扫:
头部CT是急性脑卒中诊断的首选检查,能在数分钟内明确是否存在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6小时内CT可能显示不明显,但能有效排除出血性病变。检查快速便捷,适合急诊使用,对后续治疗决策具有关键指导意义。
2、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度敏感性,发病30分钟内即可显示缺血病灶。相比CT能更早发现小梗死灶,但检查时间较长,对患者配合度要求较高,通常作为CT的补充检查手段。
3、脑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评估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闭塞或动脉瘤等病变。但属于有创检查,存在造影剂过敏等风险,多用于拟行血管内治疗前的评估。
4、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超声可快速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具有筛查价值。检查无创且可重复操作,但受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较大,通常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5、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房颤等心源性卒中危险因素。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与心源性栓塞有关,急诊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卒中病因分型,指导抗凝治疗决策。
急性脑卒中患者需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日常应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脂、血糖水平,房颤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抗凝治疗。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卒中征兆时务必争分夺秒就医,把握黄金救治时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