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的判断需结合典型症状和体征,主要有咽部异物感、长期干痒咳嗽、晨起恶心、黏膜充血水肿、淋巴滤泡增生等表现。
1、咽部异物感:
患者常描述咽喉有黏着感或梗阻感,吞咽时尤为明显但进食无阻碍。这种症状在空咽时加重,可能与咽部神经敏感性增高或黏膜炎症刺激有关。建议通过喉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同时避免频繁清嗓动作加重黏膜损伤。
2、长期干痒咳嗽:
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夜间或晨起加重,遇冷空气、粉尘等刺激物时症状加剧。咳嗽中枢敏感性升高和咽部黏膜分泌功能异常是主要原因。保持环境湿度在50%-60%,减少辛辣食物摄入有助于缓解。
3、晨起恶心:
因夜间咽部分泌物倒流刺激引起,常见于伴有鼻咽部炎症的患者。起床后漱口可减轻症状,若伴随反酸烧心需排查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能减少分泌物倒流。
4、黏膜充血水肿:
专科检查可见咽后壁黏膜呈暗红色充血,血管网状扩张,严重时出现黏膜增厚。长期吸烟、用嗓过度或过敏体质者更易出现。雾化吸入治疗可改善局部炎症,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淋巴滤泡增生:
咽后壁出现颗粒状淋巴滤泡增生是典型体征,可能伴随咽侧索肥厚。这种增生属于免疫反应性改变,过度治疗可能破坏局部免疫功能。无症状的滤泡增生无需特殊处理。
日常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早晚用淡盐水漱口;饮食避免过热过辣,多食用银耳、梨等润燥食物;室内使用加湿器维持空气湿度;戒烟限酒并减少长时间用嗓。若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或出现吞咽疼痛、声音嘶哑、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需及时进行电子喉镜和病理检查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急慢性肝炎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病程长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诊断五个方面。
1、病程长短:
急性肝炎病程通常短于6个月,起病急骤;慢性肝炎则持续超过6个月,病情反复或迁延不愈。急性期患者多能完全康复,而慢性肝炎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2、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常见发热、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明显症状;慢性肝炎症状较隐匿,多为轻度疲劳、腹胀,部分患者出现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性表现。重型肝炎可出现意识障碍等肝衰竭征象。
3、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胆红素水平上升;慢性肝炎转氨酶轻度至中度增高,常伴球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病毒性肝炎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定病原体类型。
4、影像学特征:
超声检查中急性肝炎可见肝脏肿大;慢性肝炎则显示肝实质回声增粗、门静脉增宽等改变。弹性成像能评估肝纤维化程度,CT或MRI有助于发现肝硬化结节。
5、病理学诊断:
肝活检是金标准,急性肝炎表现为肝细胞水肿坏死;慢性肝炎可见界面性肝炎、纤维组织增生。病理分级分期对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肝炎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体质,但肝硬化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接种甲肝、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病毒性肝炎。出现持续乏力、腹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可能伤肝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