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化脓可通过清洁消毒、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物理治疗、手术清创等方式处理。伤口化脓通常由细菌感染、异物残留、免疫力低下、伤口护理不当、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清洁消毒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化脓伤口,清除表面脓液和坏死组织。碘伏溶液或医用酒精可对伤口周围皮肤消毒,避免感染扩散。每日重复进行2-3次清洁,操作前需洗净双手。较深伤口可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加压冲洗。
2、外用药物莫匹罗星软膏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化脓菌,每日薄涂于患处2次。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适用于混合感染,可促进创面干燥结痂。磺胺嘧啶银乳膏对铜绿假单胞菌效果显著,但可能引起局部刺激感。使用前需清除伤口渗出液。
3、口服药物头孢克洛分散片针对链球菌感染,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不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能对抗产酶菌株,用药期间须禁酒。左氧氟沙星片适用于成年人复杂感染,可能影响软骨发育故孕妇禁用。所有抗生素均需完成规定疗程。
4、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每次15分钟促进炎症消退。超短波治疗能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适用于深部组织感染。紫外线照射具有直接杀菌作用,但需控制剂量避免皮肤灼伤。物理治疗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5、手术清创对于深部脓肿或坏死组织较多的伤口,需行外科清创术排出脓液。手术可能包括引流管放置、坏死组织切除等操作。糖尿病患者或免疫缺陷者更易形成脓肿,必要时需进行细菌培养指导用药。术后需定期换药观察愈合情况。
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接触污水或污染物。日常可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组织修复。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出现发热、红肿扩散或脓液增多时须立即就医。慢性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