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通常不会变成胃癌,但部分类型的胃息肉存在癌变风险。胃息肉可分为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概率相对较高。
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癌变概率极低。增生性息肉多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直径常小于2厘米,表面光滑。胃底腺息肉多见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通常为多发性小息肉,直径多在0.5厘米以内。这两种息肉在胃镜检查中较常见,定期随访即可。
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超过2厘米、表面不平整、伴有糜烂的息肉。这类息肉的癌变过程可能经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阶段。病理检查发现绒毛状结构或高级别异型增生时,癌变风险显著增加。内镜下切除是主要处理方式,术后需密切随访。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发现息肉应及时明确病理类型。戒烟限酒、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避免高盐腌制食品等措施有助于预防息肉发生。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复查,腺瘤性息肉切除后第一年建议每6个月复查胃镜,之后根据病情调整随访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