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膀胱炎尿血通常是由于膀胱黏膜受到感染或刺激,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感染、结石刺激、药物副作用或长期憋尿等。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多喝水、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及必要时就医。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膀胱炎尿血最常见的原因。细菌通过尿道进入膀胱,引发炎症,导致黏膜受损和出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治疗上,医生通常会开具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或喹诺酮类药物,疗程一般为7-14天。同时,多喝水有助于冲刷尿道,减少细菌滋生。
2、结石刺激
膀胱结石或尿道结石可能摩擦膀胱壁,导致黏膜损伤和出血。结石的形成与饮食、代谢异常或长期憋尿有关。治疗上,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喝水、服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促进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出。饮食上应减少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的摄入。
3、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抗凝药、化疗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导致膀胱黏膜受损。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需定期检查尿液,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医生可能会建议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同时补充维生素K以帮助凝血。
4、长期憋尿
长期憋尿会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压力增加,黏膜受损,进而引发尿血。改善方法是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每天饮水量应保持在1500-2000毫升,避免饮用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
膀胱炎尿血虽然常见,但不可忽视。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通过合理用药、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