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鲜需要注意食材新鲜度、过敏风险、烹饪方式、食用量控制以及特殊人群禁忌。海鲜富含优质蛋白和微量元素,但处理不当或过量食用可能引发胃肠不适、过敏反应或重金属摄入超标。
1、新鲜度购买时需观察海鲜眼球是否清澈、鳃部是否鲜红、肉质是否有弹性。死亡时间较长的海鲜易滋生细菌,产生组胺导致中毒。贝类应选择外壳紧闭或轻敲后立即闭合的活体。冷藏保存的海鲜需在24小时内食用,冷冻保存不宜超过3个月。
2、过敏风险甲壳类海鲜如虾蟹含有原肌球蛋白,是常见过敏原。首次食用者应少量尝试,出现皮肤瘙痒、嘴唇肿胀需立即停止。既往有哮喘、湿疹等过敏体质者,建议就医进行过敏原检测后再决定是否食用。严重过敏反应可能引发喉头水肿,需备好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
3、烹饪方式淡水鱼、贝类须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90℃以上,杀灭肝吸虫等寄生虫。生食海鲜如三文鱼需经过-20℃冷冻7天以上。避免烧烤产生苯并芘致癌物,清蒸能最大限度保留营养素。醉蟹、腌虾等酒精处理方式不能完全灭菌,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避免。
4、食用量控制成人每周建议摄入300-500克海鲜,痛风患者需限制高嘌呤的沙丁鱼、凤尾鱼。大型深海鱼如金枪鱼含汞量较高,孕妇每月食用不超过170克。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可促进铁吸收,但不宜与大量鞣酸含量高的柿子同食。
5、特殊人群禁忌婴幼儿添加海鲜辅食应从少量白肉鱼开始,观察3天无反应再增量。甲状腺疾病患者需控制高碘海带的摄入,服用华法林者应保持每日稳定的维生素K摄入量,避免突然大量食用青口贝或海藻类。术后伤口未愈者暂禁食虾蟹等发物。
日常食用海鲜后出现持续腹痛、腹泻或皮疹,建议记录饮食日志帮助医生判断过敏原。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具备检验检疫证明的海产品,处理生鲜时需分开使用厨具避免交叉污染。沿海居民可定期检测血汞水平,内陆地区优先选择冷冻运输的深海鱼类。特殊健康状况者应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海鲜摄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