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抑郁症高发人群主要有长期缺乏日照的室内工作者、既往抑郁病史者、女性、青少年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冬季抑郁症又称季节性情感障碍,与光照减少导致的生物节律紊乱密切相关。
1、室内工作者长期在缺乏自然光照的室内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如夜班人员、程序员、文字工作者等,因接触阳光时间不足,容易导致褪黑素分泌异常和血清素水平下降。这类人群可通过每日午间外出散步30分钟,或在办公区域使用模拟自然光的光疗灯改善。
2、抑郁病史者既往有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冬季复发概率明显增高。可能与既往病理基础叠加季节因素有关,建议在秋冬季提前进行心理咨询,必要时遵医嘱调整抗抑郁药物如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剂量。
3、女性群体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4倍,尤其经前期、产后及更年期女性更易发作。激素水平波动会加剧对光照变化的敏感性,表现为持续疲惫、嗜甜食等症状。补充维生素D3滴剂结合有氧运动可缓解症状。
4、青少年及老人青少年因学业压力易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老年人则常伴随慢性疼痛、社交减少等因素加重抑郁倾向。两类人群均需保持规律作息,家长或照护者应注意观察其情绪变化。
5、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因长期用药和活动受限,冬季抑郁风险增加。疾病本身导致的炎症反应可能与抑郁发生相关,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监测心理状态,必要时联合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
冬季保持每日至少1小时户外活动,多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海鱼、坚果等食物,卧室使用暖色调灯光有助于改善情绪。当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慢性病患者建议定期复查时增加心理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