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若处于免疫耐受期且肝功能正常,通常无须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是否需要治疗主要取决于病毒复制水平、肝功能状态及肝脏组织学改变。
乙肝病毒携带者若肝功能持续正常、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较低且无显著肝脏炎症或纤维化,通常无须立即抗病毒治疗。这类人群处于免疫耐受期,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形成相对平衡状态,过早干预可能无法获得理想疗效。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甲胎蛋白及肝脏超声,监测病情变化。日常需避免饮酒、慎用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
当出现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较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明显炎症坏死时,需考虑抗病毒治疗。肝硬化患者无论肝功能是否异常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妊娠期女性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较高,需在妊娠中晚期进行抗病毒干预以阻断母婴传播。合并其他病毒感染或存在肝癌家族史者也需更积极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者应定期监测血清学指标与影像学变化,避免过度疲劳和摄入霉变食物。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尿色加深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根据医生评估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需严格遵医嘱规范使用,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