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乙肝病毒后接种疫苗通常不会产生抗体,但可能通过治疗降低病毒载量后接种疫苗产生免疫应答。乙肝疫苗主要用于未感染者预防感染,对已感染者需结合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存在活跃病毒复制时,疫苗难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足够抗体。此时接种疫苗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感染者需先通过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毒复制,待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下限后,再评估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部分经规范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在病毒得到有效控制后接种疫苗可能产生弱阳性抗体反应。这类情况多见于青少年或免疫功能较好的人群,但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维持时间较短。临床建议这类人群定期监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必要时可加强接种1-2剂次疫苗。
慢性乙肝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和肝脏超声,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及时就医。疫苗接种计划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不可自行决定接种时机和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