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症是一种以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纤维斑块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血管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可能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血脂异常、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典型表现包括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及靶器官缺血症状。
1、病因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理改变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管内膜沉积,触发单核细胞浸润转化为泡沫细胞。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会加速这一过程。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通过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反应促进斑块进展。
2、发展阶段早期表现为脂纹形成,血管内膜出现黄色条纹状脂质沉积。中期发展为纤维斑块,平滑肌细胞增殖形成纤维帽。晚期斑块可能钙化或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急性血管事件。
3、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受累可能引发短暂性脑缺血或脑梗塞。下肢动脉病变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肾动脉狭窄可能导致难治性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
4、诊断方法血管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等浅表血管的斑块厚度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冠脉钙化积分和狭窄位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可准确评估病变范围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5、防治策略基础治疗包括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严重狭窄需考虑支架植入或动脉内膜剥脱术。生活方式干预强调戒烟限酒、地中海饮食和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避免久坐不动。饮食上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限制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出现胸闷、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就医,突发胸痛需即刻呼叫急救服务。早期规范干预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