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灾群众可能出现生理和心理双重反应,生理反应包括失眠、食欲紊乱、胃肠不适等,心理反应则涵盖焦虑、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些反应与灾害的突发性、破坏程度及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1、生理反应受灾后常见生理反应为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或早醒,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如腹泻、恶心等症状。身体疲劳感加剧、头痛或肌肉紧张也较普遍,这与应激状态下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儿童可能出现尿床、食欲减退等退化行为,老年人则易诱发基础疾病加重。
2、急性应激反应灾害发生后48小时内可能出现心跳加速、出汗、颤抖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部分人会产生短暂性定向障碍或解离体验。这种生理性亢奋状态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若超过一个月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3、情绪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持续担忧、情绪低落或易怒。部分受灾者会反复回忆灾难场景,出现闯入性记忆或噩梦。儿童可能通过攻击行为或退缩表现表达情绪,青少年易产生幸存者内疚。
4、认知功能影响短期记忆减退、注意力涣散和决策能力下降是典型表现,这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暂时抑制有关。部分人会出现灾难化思维,过度放大未来风险,导致回避社交或日常活动。
5、长期身心影响持续未缓解的应激可能导致慢性疼痛、免疫功能下降等躯体化症状。心理层面可能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伴随情感麻木和过度警觉。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更易出现长期身心共病现象。
建议受灾群众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通过正念呼吸等放松技术缓解紧张,避免过度使用烟酒等物质应对压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与亲友保持沟通,若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或影响日常生活,需寻求专业心理干预。注意观察儿童行为变化,家长应提供稳定陪伴环境,必要时陪同接受心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