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均可导致严重危害,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对肝脏的长期损害最为显著。
1、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病毒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部分患者会发展为终身携带者。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干扰素等可用于控制病情。
2、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约80%会转为慢性,长期可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癌。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达卡他韦、格卡瑞韦等能实现90%以上的治愈率。
3、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HDV)需依赖HBV才能复制,但会加速肝脏损伤进程。联合感染可使肝硬化风险提高3倍,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4、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HEV)主要通过污染水源传播,孕妇感染死亡率可达20%。多数患者可自愈,重症需支持治疗,疫苗已在部分国家投入使用。
预防肝炎应注重疫苗接种、避免高危行为并定期体检,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