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全身症状和淋巴结肿大,通常在感染后6-8周出现。典型症状包括梅毒疹、扁平湿疣、黏膜斑等,可能伴随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全身反应。
1、梅毒疹梅毒疹是二期梅毒最常见的皮肤表现,呈对称性分布,多见于躯干、四肢和掌跖部位。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玫瑰疹、斑丘疹或脓疱疹,通常不痛不痒。皮疹表面可能覆盖细碎鳞屑,消退后不留瘢痕。梅毒疹具有高度传染性,需避免直接接触。临床确诊需结合血清学检测,如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或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2、扁平湿疣扁平湿疣好发于肛周、外生殖器等潮湿部位,表现为扁平状灰白色疣状增生,表面湿润且含大量梅毒螺旋体。病变可能融合成片,伴有轻度瘙痒或灼热感。此类皮损传染性极强,需严格避免性接触。治疗上除规范驱梅治疗外,可配合局部使用红霉素软膏预防继发感染。
3、黏膜斑口腔、咽喉或生殖器黏膜可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灰白色糜烂面,边界清晰,称为黏膜斑。病变表面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可能导致声音嘶哑或吞咽不适。黏膜斑具有高度传染性,需避免接吻、共用餐具等密切接触。临床常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
4、全身症状约半数患者出现低热、乏力、头痛等流感样症状,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部分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为主,质地较硬但无压痛。这些症状与免疫系统对梅毒螺旋体的反应有关,规范治疗后多可缓解。
5、其他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梅毒性脱发,表现为虫蚀状或弥漫性头发稀疏。眼部受累时可发生虹膜炎或视网膜炎,神经系统早期表现包括脑膜炎症状。骨关节损害多表现为夜间加重的骨痛。此类症状提示可能存在系统播散,需完善脑脊液检查等进一步评估。
二期梅毒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用苄星青霉素等。治疗期间避免性行为直至血清学转阴,性伴侣需同步筛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避免饮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监测治疗效果和可能发生的吉海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