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的安全性通常较高,其风险程度与治疗部位、剂量及个体差异有关。规范的放射治疗会在精准定位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但可能出现放射性皮炎、骨髓抑制等短期副作用,或远期器官功能影响。
现代放射治疗技术如调强放疗、质子治疗等已显著提升安全性。治疗前会通过影像引导精确勾画靶区,采用多角度照射分散正常组织受量,并利用剂量计算软件优化方案。常见不良反应多属可控范围,如头颈部放疗可能导致口干,盆腔放疗可能引发腹泻,这些症状通常随治疗结束逐渐缓解。医护人员会根据反应程度给予对症处理,如使用康复新液缓解口腔黏膜炎,或开具蒙脱石散改善放射性肠炎。
特殊情况下需警惕严重并发症。放射性肺炎可能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放射性脑坏死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这些情况需要立即医疗干预。儿童患者更需关注生长发育影响,孕妇原则上禁止腹部放疗。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都应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骨髓功能,出现发热等感染征兆需及时就医。
接受放射治疗期间应保持照射区域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或使用刺激性洗剂。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适量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猕猴桃、鲜枣。治疗结束后仍需按医嘱随访,远期监测可能出现的继发肿瘤风险。严格遵循放射防护三原则(时间、距离、屏蔽),能有效保障患者与家属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