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局部护理、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放射性肠炎通常由盆腔或腹部放射治疗损伤肠道黏膜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1、调整饮食选择低渣、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减轻肠道刺激。急性期可进食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缓解期逐渐过渡至软烂面条、蒸蛋等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生冷及乳制品,减少肠道蠕动和黏膜损伤。每日少量多餐,控制单次进食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补充能量。
2、药物治疗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并保护黏膜,缓解腹泻症状;美沙拉秦肠溶片能抑制肠道炎症反应,改善黏膜充血水肿;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可促进肠黏膜修复。严重出血时需遵医嘱使用凝血酶冻干粉或云南白药胶囊止血。合并感染时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抗生素。
3、营养支持长期腹泻可能导致营养不良,需监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可通过口服整蛋白型或短肽型肠内营养粉补充蛋白质,必要时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等肠外营养液。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B12、叶酸及微量元素,纠正贫血和电解质紊乱。
4、局部护理肛门周围皮肤因频繁腹泻可能出现糜烂,排便后需用温水清洗,涂抹氧化锌软膏或鞣酸软膏保护皮肤。里急后重症状明显时,可用温生理盐水或康复新液保留灌肠,减轻直肠黏膜水肿。腹痛者可局部热敷,但避免高温烫伤。
5、手术治疗出现肠梗阻、肠穿孔或难以控制的出血时需手术干预。根据病变范围可选择肠造瘘术、肠段切除术或肠吻合术,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和伤口护理。狭窄性病变可尝试内镜下球囊扩张术,但需警惕穿孔风险。
放射性肠炎患者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及增加腹压的动作,保持规律作息。症状加重或出现发热、剧烈腹痛、呕血等表现时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建议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体重变化,为医生调整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