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恶性间皮瘤主要分为上皮样型、肉瘤样型和双相型三种类型。上皮样型最常见,肉瘤样型侵袭性较高,双相型则兼具两者特征。该病与长期石棉暴露密切相关,早期症状隐匿,确诊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检查。
1、上皮样型上皮样型占腹膜恶性间皮瘤的多数病例,肿瘤细胞呈立方或柱状排列,形态类似上皮细胞。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水及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部分病例伴随肠梗阻症状。诊断需通过腹腔镜活检获取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钙视网膜蛋白等标志物。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为主,但易复发。
2、肉瘤样型肉瘤样型以梭形细胞增生为特征,侵袭性强且预后较差。临床常见快速进展的腹部包块和顽固性疼痛,CT检查可见腹膜不规则增厚伴多发结节。该类型对化疗敏感性较低,部分患者可尝试靶向治疗联合姑息性手术。需注意与腹膜肉瘤等疾病鉴别,病理检查可见波形蛋白阳性表达。
3、双相型双相型同时包含上皮样和肉瘤样两种成分,生物学行为取决于优势组分。患者可能同时出现上皮样型的腹水症状和肉瘤样型的浸润表现,PET-CT检查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治疗需个体化制定,通常采用减瘤手术联合全身化疗,中位生存期介于前两型之间。病理诊断要求两种成分各占一定比例。
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应避免接触石棉等致癌物质,治疗期间需维持高蛋白饮食以改善营养状态。定期监测腹围变化及血常规指标,出现持续腹胀或消瘦应及时复查CT。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同时接受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术后患者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增强体质,但需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