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感染。
1、病因与传播华支睾吸虫的虫卵随感染者粪便排入水中,被淡水螺类吞食后发育为尾蚴,尾蚴侵入鱼虾肌肉形成囊蚴。人类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鱼虾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后经胆总管逆行至肝胆管发育为成虫。我国珠江三角洲、东北地区等淡水鱼养殖区为高发区。
2、病理机制成虫寄生可导致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纤维化及胆管扩张,长期感染可能诱发胆管炎、胆结石。虫体代谢产物可引起过敏反应,重度感染者可能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少数病例与胆管癌发生相关。
3、临床表现轻度感染常无症状,中重度感染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可伴发热、黄疸等胆管炎表现。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肝肿大、腹水等肝硬化体征,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4、诊断方法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是确诊依据,免疫学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有助于早期诊断。影像学检查可见肝内胆管扩张,逆行胰胆管造影可能发现胆管内成虫。需与病毒性肝炎、胆石症等疾病鉴别。
5、治疗与预防吡喹酮片是首选驱虫药物,阿苯达唑片可作为替代方案。合并胆道梗阻需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预防需避免生食鱼虾,砧板刀具需生熟分开,流行区居民应定期筛查。淡水鱼需煮熟至中心温度90℃持续15秒以上。
流行区居民应每1-2年进行粪便虫卵检查,接触疫水后出现消化道症状需及时就诊。治疗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重度感染者驱虫后可能出现胆道梗阻加重。日常饮食建议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