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通常需要适量补充蛋白质,但并非越多越好。蛋白质补充需结合出汗量、活动强度及基础健康状况综合调整,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肝肾负担。
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排汗调节体温,汗液中除水分外还含有少量电解质和氮元素(蛋白质代谢产物)。若长期处于高温且从事体力劳动或高强度运动,每日蛋白质需求可能比常温时增加。此时可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清、低脂牛奶、鱼肉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帮助维持肌肉功能和修复组织。但普通室内工作者若无大量出汗,日常饮食中的蛋白质已能满足需求,无须刻意增加。需警惕的是,过量蛋白质会加重肾脏排泄压力,尤其对慢性肾病患者风险更高。同时高蛋白食物如红肉在高温下易腐败,需注意储存安全。特殊人群需差异化补充。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可适当增加乳制品和豆类蛋白;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建议选择清蒸鱼、豆腐等软烂易消化的来源;健身人群若在高温环境训练,可在运动后补充乳清蛋白粉帮助恢复。无论何种情况,均需保证每日饮水充足,因蛋白质代谢需要水分参与。若出现食欲减退、乏力等中暑症状,应优先补充电解质而非蛋白质。高温天气饮食应以清淡为主,搭配适量蛋白质和丰富果蔬。避免空腹摄入大量高蛋白食物加重消化负担,烹饪方式推荐蒸煮凉拌。户外工作者可分多次少量补充蛋白质,如上午10点饮用酸奶、下午3点食用煮鸡蛋。出现持续头晕、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时,应及时就医而非自行补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