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痂内部化脓伴瘙痒可通过局部消毒、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切开引流、预防感染等方式处理,通常由细菌感染、伤口处理不当、免疫力低下、过敏反应、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局部消毒:
化脓伤口需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消毒时从伤口中心向外周螺旋式擦拭,避免将细菌带入伤口深处。每日消毒2-3次可抑制细菌繁殖,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2、外用药物:
消毒后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等抗菌药膏。这类药物能渗透痂皮杀灭化脓性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瘙痒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症状,但需避免长期使用。
3、口服药物:
感染扩散伴发热时需口服头孢氨苄或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严重过敏反应可服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糖尿病患者需同步控制血糖,慢性病患者应治疗基础疾病。
4、切开引流:
脓液积聚形成波动感脓肿时,需由医生在无菌条件下切开排脓。术后放置引流条并定期换药,深部脓肿可能需配合负压吸引治疗。切忌自行挤压以免感染扩散。
5、预防感染:
保持创面干燥透气,避免抓挠或碰水。接触伤口前后需洗手,敷料浸湿后及时更换。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营养不良者应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愈合。
化脓性结痂恢复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瘦肉、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适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伤口愈合后期可涂抹维生素E软膏减少瘢痕形成,若出现红肿热痛加剧、发热等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