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分别位于上肢不同解剖位置,主要支配手部及前臂的运动与感觉功能。
1、正中神经:
正中神经由臂丛神经内侧束和外侧束汇合形成,沿肱动脉内侧下行至肘窝,穿过旋前圆肌两头之间进入前臂。在前臂中段位于指浅屈肌与指深屈肌之间,经腕管进入手掌。该神经支配大鱼际肌群除拇收肌外、桡侧两块蚓状肌,以及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的皮肤感觉。
2、尺神经:
尺神经起源于臂丛神经内侧束,沿肱动脉内侧下行,在肘部经过尺神经沟,随后穿过尺侧腕屈肌两头之间进入前臂。在前臂位于尺动脉内侧,经腕部尺神经管进入手掌。其运动支支配小鱼际肌群、所有骨间肌、拇收肌及尺侧两块蚓状肌,感觉支负责手掌尺侧一个半手指的皮肤感觉。
3、桡神经:
桡神经来自臂丛神经后束,沿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螺旋下行,在肘关节上方分为深支和浅支。深支穿旋后肌形成骨间后神经,支配前臂后群伸肌;浅支沿肱桡肌内侧下行至手背,分布于手背桡侧两个半手指的皮肤。桡神经主干还支配肱三头肌和肱桡肌等上臂伸肌群。
日常需注意避免长时间压迫肘部尺神经沟区域,预防"手机肘"等神经卡压综合征。进行力量训练时应规范动作模式,防止重量训练导致神经牵拉损伤。出现手指麻木、握力下降等症状超过两周时,建议进行肌电图检查明确神经损伤程度,必要时可配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等辅助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医将头痛按经络分布分为六经头痛,治疗时需配合引经药以增强疗效。六经头痛主要包括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太阴经头痛、少阴经头痛、厥阴经头痛,对应引经药有羌活、白芷、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等。
1、太阳经头痛:
疼痛部位多在后枕部,连及项背,常伴恶寒发热。太阳经主一身之表,风寒外袭易导致此类头痛。引经药常用羌活,其性辛温,能散太阳经风寒。可配合葛根解肌发表,川芎活血通络。风寒较重时可加麻黄,风热明显宜用菊花。
2、阳明经头痛:
疼痛多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常伴口渴便秘。阳明经多气多血,胃热上攻易致前额痛。引经药首选白芷,其芳香上达可通阳明经气。配合石膏清胃火,知母滋阴降火。若兼鼻塞流涕可加辛夷,牙龈肿痛宜配升麻。
3、少阳经头痛:
疼痛多在头侧部,可放射至耳周,常伴口苦咽干。少阳经循行耳周,肝胆郁热易致偏头痛。引经药多用柴胡,能疏解少阳经郁热。配伍黄芩清肝胆火,白芍柔肝止痛。耳鸣明显可加磁石,眩晕严重宜用钩藤。
4、太阴经头痛:
疼痛多在头顶部,常伴脘腹胀满。太阴经属脾,痰湿中阻易致头痛如裹。引经药选用苍术,能健脾燥湿升清阳。配合半夏化痰降逆,茯苓健脾利湿。纳差便溏可加白术,呕恶明显宜用陈皮。
5、少阴经头痛:
疼痛多在巅顶连及齿根,常伴腰膝酸软。少阴经属肾,阳虚寒凝易致头痛。引经药多用细辛,能温通少阴经阳气。配伍附子温肾助阳,肉桂引火归元。畏寒肢冷可加干姜,遗精早泄宜用补骨脂。
6、厥阴经头痛:
疼痛多在巅顶连及目系,常伴烦躁易怒。厥阴经属肝,肝阳上亢易致头痛。引经药选用吴茱萸,能降厥阴经逆气。配合天麻平肝熄风,石决明潜阳镇惊。失眠多梦可加酸枣仁,胁痛明显宜用川楝子。
六经头痛的日常调理需注意起居有常,避免风寒暑湿侵袭。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太阳经头痛者可用菊花枕,阳明经头痛宜饮薄荷茶,少阳经头痛建议玫瑰花泡水,太阴经头痛可食山药粥,少阴经头痛适合核桃仁,厥阴经头痛推荐枸杞菊花茶。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避免情绪波动。头痛发作时可按摩相应经络穴位,如太阳经取风池穴,阳明经按揉印堂穴。若头痛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